骨折手术后恶心可能与麻醉反应、术后疼痛、药物副作用、低血糖或心理因素有关。骨折手术后可通过调整体位、少量进食、药物干预等方式缓解症状。
1、麻醉反应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可能抑制胃肠蠕动,导致术后恶心呕吐。麻醉药物如丙泊酚、阿片类镇痛药可能直接刺激呕吐中枢。患者通常表现为术后6小时内频繁干呕,伴随头晕乏力。可通过静脉注射昂丹司琼注射液或甲氧氯普胺注射液缓解,术后8小时尝试少量饮水促进代谢。
2、术后疼痛剧烈疼痛刺激会激活延髓呕吐中枢,尤其多发于脊柱或下肢骨折术后。疼痛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自主神经反应。建议按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或塞来昔布胶囊控制疼痛,联合冰敷患处降低炎症反应。
3、药物副作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镇痛药如盐酸曲马多片常见胃肠道不良反应。药物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或直接刺激胃黏膜,表现为服药后30分钟出现上腹不适。可在医生指导下更换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或减少非必要药物使用。
4、低血糖反应术前禁食时间过长或术后摄入不足可能导致血糖低于3.9mmol/L。患者多伴有心慌、手抖等典型低血糖症状。建议术后2小时开始少量饮用5%葡萄糖溶液,逐步过渡到米汤等流质饮食。
5、心理因素手术应激可能引发焦虑情绪,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胃肠功能。部分患者对血性敷料或医疗环境产生条件反射性恶心。可通过心理疏导缓解紧张,必要时短期使用劳拉西泮片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术后24小时内应保持半卧位休息,避免突然改变体位。饮食从清水、米汤开始尝试,每次不超过50毫升,间隔2小时逐步增量。记录恶心发作时间与诱因,若持续超过12小时或呕吐物带血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恢复期注意补充维生素B6和蛋白质,促进胃肠黏膜修复。
老年人得了压缩性骨折可通过卧床休息、支具固定、药物治疗、微创手术、开放手术等方式治疗。压缩性骨折通常由骨质疏松、外伤、肿瘤转移、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脊柱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
1、卧床休息急性期需严格卧床2-4周,选择硬板床并保持脊柱平直。翻身时采用轴线翻身法避免扭转,可在腰背部垫软枕减轻压力。卧床期间每日进行踝泵运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逐步增加直腿抬高训练维持肌肉力量。
2、支具固定疼痛缓解后可使用定制胸腰骶支具保护脊柱,每日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支具需贴合身体曲线,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指为宜,佩戴期间注意观察皮肤是否出现压疮。配合腰背肌功能锻炼,逐步增加站立和行走时间。
3、药物治疗遵医嘱使用阿仑膦酸钠片抑制骨吸收,鲑鱼降钙素鼻喷剂缓解骨痛,碳酸钙D3片补充钙质。疼痛剧烈时可短期使用洛索洛芬钠贴剂或塞来昔布胶囊。药物治疗需配合定期骨密度检测,注意观察有无反酸、黑便等药物不良反应。
4、微创手术对于椎体高度丢失超过30%的病例,可考虑椎体成形术或后凸成形术。通过穿刺向骨折椎体注入骨水泥稳定结构,手术创伤小且术后24小时即可下床。需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和椎管内占位等禁忌证,术后仍需抗骨质疏松治疗。
5、开放手术合并神经压迫或脊柱不稳时需行椎管减压内固定术,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需佩戴支具3个月,逐步进行核心肌群训练。高龄患者术前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术中可能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降低风险。
老年人压缩性骨折后应保证每日摄入800-1000mg钙和800-1200IU维生素D,多食用乳制品、深绿色蔬菜和小鱼干。避免弯腰提重物,居家环境需防滑防绊,浴室加装扶手。建议每半年复查骨密度,长期随访中关注相邻椎体再骨折风险。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下肢麻木时应及时复诊,必要时进行MRI检查排除病理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