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手术后可通过伤口护理、体位调整、疼痛管理、功能锻炼、营养补充等方式促进恢复。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肿瘤转移等因素引起,术后护理需结合手术方式和个体差异进行。
1、伤口护理术后需保持伤口干燥清洁,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出现发热或持续疼痛需及时就医。可使用碘伏消毒液预防感染,避免抓挠或碰撞手术部位。下肢骨折患者建议使用防水敷料淋浴。
2、体位调整上肢骨折需用三角巾悬吊制动,下肢骨折抬高患肢15-30度减轻肿胀。脊柱骨折患者需保持轴线翻身,每2小时更换卧位。使用气垫床预防压疮,关节部位可用软枕支撑保持功能位。
3、疼痛管理遵医嘱使用洛索洛芬钠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冰敷每次15-20分钟可缓解肿胀疼痛,注意避免冻伤。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联合加巴喷丁胶囊,疼痛评分超过4分需联系医生调整方案。
4、功能锻炼术后2-3天开始肌肉等长收缩练习,逐步过渡到关节被动活动。上肢骨折可进行握力球训练,下肢骨折使用CPM机辅助锻炼。康复科指导下进行渐进式负重训练,避免过早承重导致内固定失效。
5、营养补充每日摄入优质蛋白60-80克促进骨痂形成,适量补充维生素D3滴剂和碳酸钙片。多食用西蓝花、牛奶等富含钙质食物,贫血患者需增加瘦肉、动物肝脏摄入。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波动影响愈合。
术后1个月每周复查X线观察骨愈合情况,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保持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使用助行器期间注意防跌倒,长期卧床者需进行呼吸训练预防肺炎。出现患肢麻木、皮肤发紫等异常及时返院检查。
锁骨骨折手术后可能出现感染、内固定失效、骨折延迟愈合、神经损伤、肩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护理需重点关注伤口管理、康复训练及营养支持。
1、感染:
术后感染多由术中污染或术后护理不当引起,表现为伤口红肿热痛、渗液或发热。需每日消毒换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糖尿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者感染风险更高,需加强血糖监测和营养摄入。
2、内固定失效:
钢板螺钉松动或断裂常因早期过度活动或骨质疏松导致。术后4-6周需严格制动,避免患侧负重。骨质疏松患者应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定期复查X线评估固定情况。
3、骨折延迟愈合:
吸烟、营养不良或局部血供差可能延缓愈合进程。建议每日摄入足量蛋白质和维生素C,戒烟限酒。物理治疗如超声波可促进骨痂形成,8周未愈合需考虑植骨手术。
4、神经损伤:
术中可能损伤锁骨上神经导致肩颈部麻木或刺痛感。多数症状3-6个月自行缓解,严重者可进行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康复期间避免按摩患处,防止二次损伤。
5、肩关节功能障碍:
长期制动易引发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拆除固定后应立即开始被动-主动渐进训练,包括钟摆运动、爬墙练习等。物理治疗师指导下的水疗和器械训练能有效恢复关节活动度。
术后饮食宜选择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如鱼肉、蛋羹,搭配深色蔬菜补充维生素K促进凝血。康复期可进行游泳、太极拳等低冲击运动,避免篮球、举重等剧烈活动。睡眠时用枕头支撑患侧上肢保持中立位,定期复查至骨折临床愈合。出现持续疼痛、异常肿胀或发热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