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和脑栓塞都属于缺血性脑卒中,但发病机制不同。脑梗塞主要由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局部血栓形成引起,脑栓塞则是心脏或其他部位脱落的栓子阻塞脑血管所致。两者在病因、发病特点、影像学表现等方面存在差异。
1、病因差异脑梗塞多与长期高血压、糖尿病等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血管壁斑块逐渐增大最终完全堵塞管腔。脑栓塞常见于房颤患者左心房附壁血栓脱落,或颈动脉斑块碎片随血流进入颅内血管,也可能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通过未闭的卵圆孔异常分流进入脑循环。
2、起病速度脑栓塞往往突发即刻达到症状高峰,因栓子突然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中断。脑梗塞症状进展相对缓慢,可能经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前驱期,从部分堵塞到完全闭塞需要数小时至数天。
3、影像特征CT或MRI显示脑栓塞病灶多位于血管分叉处,呈楔形且常累及皮层。脑梗塞病灶多分布于穿支动脉供血区,形态较规则,急性期可见动脉高密度征。灌注成像中栓塞病灶核心区与半暗带分界更明显。
4、伴随症状脑栓塞易出现痫性发作或意识障碍,因栓子可能同时堵塞多处血管。脑梗塞多见渐进性偏瘫、言语不清等局灶症状,部分患者存在晨起发现的醒后卒中现象。心源性栓塞还可能伴有肢体动脉栓塞表现。
5、治疗侧重脑梗塞急性期侧重溶栓治疗,恢复期需强化抗动脉硬化治疗。脑栓塞需优先处理原发病,房颤患者需长期抗凝,存在颈动脉狭窄者可能需内膜切除术。两者均需控制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但二级预防用药方案存在差异。
预防方面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房颤患者应规范抗凝治疗。饮食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限制钠盐摄入。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剧烈运动引发血压波动。出现言语障碍或肢体无力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争取在溶栓时间窗内获得治疗。康复期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
放射冠区腔隙性脑梗塞是指大脑放射冠区小动脉闭塞导致的微小梗死灶。
放射冠区位于大脑半球的深部白质区域,是神经纤维束集中的部位。该区域主要由穿支动脉供血,这些动脉细长且分支少,容易因高血压、糖尿病等导致血管壁损伤,形成微小血栓或脂质沉积,最终引发管腔闭塞。典型诱因包括长期未控制、高脂血症、吸烟等。患者可能表现为轻度肢体无力、感觉异常或无症状,部分人通过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配合阿托伐他汀钙片稳定斑块。
日常需监测血压血糖,低盐低脂饮食,避免久坐和情绪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