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压缩性骨折打入骨水泥总体安全性较高,但仍存在少量潜在风险。主要危害包括骨水泥渗漏、邻近椎体骨折、神经损伤、过敏反应及术后感染。
1、骨水泥渗漏:
骨水泥注射过程中可能发生渗漏至椎管或椎旁静脉,发生率约5%-10%。渗漏可能压迫神经根导致下肢放射痛,严重时可造成脊髓损伤。术中采用高粘度骨水泥及实时影像监测可降低风险。
2、邻近椎体骨折:
术后1年内邻近椎体新发骨折风险增加10%-15%,与骨水泥改变脊柱力学分布有关。骨质疏松患者更易发生,需同步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表现为突发腰背痛伴活动受限,需及时复查影像学。
3、神经损伤:
穿刺针误伤或骨水泥热效应可能损伤神经根,发生率约1%-3%。典型症状为下肢麻木、肌力下降,多数可通过营养神经药物缓解。严重者需手术减压。
4、过敏反应:
少数患者对骨水泥单体成分过敏,表现为术中血压下降、皮疹或支气管痉挛。术前需详细询问过敏史,备好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严重过敏需立即停止手术。
5、术后感染:
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低于1%,但糖尿病患者风险增高3倍。表现为持续发热、切口红肿渗液,需细菌培养指导抗生素使用。严格无菌操作是预防关键。
术后需佩戴腰围保护3个月,避免弯腰提重物等增加腰椎负荷的动作。建议每日补充800-1200毫克钙剂及800单位维生素D,每周进行2-3次水中步行或卧位蹬车训练。饮食应保证每日100克优质蛋白质摄入,多食用深绿色蔬菜及乳制品。若出现下肢麻木加重或大小便功能障碍需立即返院检查。
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的主要区别在于骨折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开放性骨折的骨折端穿破皮肤或黏膜,与外界相通;闭合性骨折的骨折端未穿破皮肤或黏膜,不与外界相通。
开放性骨折通常由高能量创伤引起,如车祸、高处坠落等,骨折端刺破皮肤后容易发生感染,伤口可见明显出血、组织缺损或骨外露,需紧急清创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闭合性骨折多由低能量损伤导致,如跌倒、撞击等,皮肤完整性未破坏,局部表现为肿胀、淤血和畸形,感染风险较低,可通过手法复位或手术内固定治疗。
开放性骨折根据伤口大小、污染程度和软组织损伤分为三型,一度伤口小于1厘米且污染轻,二度伤口超过1厘米伴中度软组织损伤,三度伴有严重软组织毁损或血管神经损伤。闭合性骨折按骨折线形态可分为横行、斜行、螺旋形等类型,治疗时需考虑骨折稳定性,不稳定骨折需手术固定。两类骨折均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但开放性骨折更易发生骨髓炎等并发症。
无论开放性还是闭合性骨折,均需及时就医进行影像学检查。康复期应避免过早负重,遵医嘱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补充富含钙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鱼类,定期复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开放性骨折后需保持伤口干燥,闭合性骨折可局部冷敷减轻肿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