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小指趾骨基底部骨折多数情况下无须手术,少数严重移位或关节面受累时需要手术干预。趾骨基底部骨折通常由直接外力撞击、挤压伤或运动损伤引起,建议及时就医评估骨折稳定性。
无移位的稳定性骨折可通过保守治疗恢复。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4-6周,配合抬高患肢减轻肿胀,避免负重活动。骨折初期可冷敷缓解疼痛,后期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镇痛药物,定期复查X线观察愈合情况。
当骨折端移位超过2毫米、累及关节面或伴有血管神经损伤时需手术复位。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术或微型钢板螺钉固定术恢复解剖结构,术后需保持伤口干燥,预防性使用头孢呋辛酯片等抗生素。关节面严重粉碎者可能需关节融合术,术后康复期延长至8-12周,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
恢复期间应保持高钙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D软胶囊促进骨愈合,避免吸烟饮酒影响血供。选择宽松透气的鞋袜减少局部摩擦,夜间睡眠可用软垫分隔脚趾。若出现患肢麻木、皮肤发紫或固定器松动需立即复诊,定期随访至骨折线完全消失方可逐步恢复运动。
脚趾骨折及部分组织坏死可通过固定制动、清创处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脚趾骨折及部分组织坏死通常由外伤、血液循环障碍、感染、慢性疾病、护理不当等原因引起。
1、固定制动脚趾骨折后需立即停止活动,用夹板或硬纸板临时固定患趾,避免移位加重损伤。固定范围需涵盖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松紧度以不影响血液循环为宜。固定后抬高患肢有助于减轻肿胀,48小时内可冰敷缓解疼痛。若伴有开放性伤口,需用无菌敷料覆盖后再固定。
2、清创处理组织坏死需由专业医生进行清创,清除失活组织及污染物。浅表坏死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外敷银离子敷料,深部坏死可能需分次清创。合并感染时需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清创后使用抗生素溶液湿敷。糖尿病患者清创后需密切监测血糖,控制血糖过高影响愈合。
3、药物治疗疼痛明显者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非甾体抗炎药。存在感染时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呋辛酯片等抗生素。改善微循环可口服迈之灵片,局部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促进坏死组织脱落。使用药物期间需观察有无胃肠道反应或过敏症状。
4、手术治疗严重粉碎性骨折需行克氏针内固定术维持骨骼稳定性。大面积组织坏死可能需行坏死组织切除术,必要时进行皮瓣移植覆盖创面。合并骨髓炎时需实施病灶清除术联合持续灌洗。术后需定期换药,监测创面肉芽生长情况,预防术后感染。
5、康复训练骨折愈合初期可进行脚趾被动屈伸活动,防止关节僵硬。4-6周后逐步增加主动锻炼强度,用毛巾抓握训练增强足部肌力。完全负重行走需经X线确认骨痂形成,初期建议使用拐杖分担重量。康复期可进行超声波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
脚趾骨折及组织坏死恢复期间需保持患肢干燥清洁,每日检查皮肤颜色及温度变化。饮食应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C摄入,适量补充钙质促进骨骼修复。避免吸烟及饮酒,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血糖水平。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对位情况,若出现剧烈疼痛、发热或创面渗液增多需及时就医。睡眠时用软枕垫高患肢,日常穿宽松透气的鞋子减少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