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骨骨折患者可能发生脂肪栓塞、血栓栓塞、空气栓塞、骨髓栓塞及感染性栓塞等并发症。
1、脂肪栓塞:
骨折后骨髓腔脂肪滴进入血液循环是主要原因,多见于长骨干骨折。典型表现为呼吸困难、意识障碍及皮肤瘀点三联征,通常在伤后12-72小时出现。早期固定骨折端可减少脂肪滴持续释放,重症需进行呼吸支持治疗。
2、血栓栓塞:
卧床制动导致静脉血流淤滞是主要诱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脱落可引起肺栓塞。表现为突发胸痛、咯血和呼吸困难,骨折后建议尽早开始被动肢体活动,高危患者需使用抗凝药物预防。
3、空气栓塞:
开放性骨折时外界空气经破损血管进入循环系统,少量气体即可阻塞肺动脉。临床可见突发意识丧失、血压骤降,紧急处理需左侧卧位并给予纯氧吸入,预防关键在于及时封闭创面。
4、骨髓栓塞:
骨折复位操作可能将骨髓颗粒挤入血管,多栓塞于肺毛细血管床。表现为一过性低氧血症,胸部影像可见多发小结节影,多数病例可自行吸收,严重时需氧疗支持。
5、感染性栓塞:
开放性骨折继发败血症时,病原菌可形成感染性栓子。除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外,可能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多发性脓肿,需足量抗生素治疗并彻底清创。
骨折后应保持患肢抬高促进静脉回流,未受伤肢体主动活动预防血栓形成。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促进骨痂生长,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增强骨代谢。恢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负重训练,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及影像学评估。出现胸闷气促、意识改变等栓塞征兆需立即就医。
耵聍栓塞主要由耵聍分泌过多、外耳道狭窄、清理方式不当、外耳道炎症、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耵聍栓塞是指外耳道内耵聍积聚过多,形成硬块堵塞耳道,可能导致听力下降、耳闷、耳鸣等症状。
1、耵聍分泌过多部分人群耵聍腺分泌功能旺盛,产生过量耵聍。这种情况与个体体质有关,常见于油性耵聍体质者。耵聍分泌过多时容易在外耳道堆积,逐渐干燥变硬形成栓塞。日常可用温水清洁外耳道口,但避免使用棉签深入耳道掏挖。
2、外耳道狭窄先天性外耳道狭窄或后天性外耳道畸形会影响耵聍自然排出。儿童外耳道尚未发育完全,老年人外耳道皮肤松弛塌陷,都容易造成耵聍滞留。这类人群需定期到耳鼻喉科检查,由专业医生使用专用器械清理。
3、清理方式不当频繁使用棉签、发卡等物品掏耳,可能将耵聍推向耳道深处。不恰当的采耳工具可能损伤外耳道皮肤,刺激耵聍分泌。正确做法是仅清洁耳廓及外耳道口,耳道内部耵聍会随咀嚼动作自然排出。
4、外耳道炎症外耳道炎、湿疹等炎症疾病会导致表皮脱落增多,与耵聍混合形成栓塞。这类患者常伴有耳痛、瘙痒症状,需先治疗原发病。医生可能开具氧氟沙星滴耳液、氢化可的松软膏等药物控制炎症后再清理耵聍。
5、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会影响耵聍成分,使其更易凝结。有家族性耵聍栓塞史的人群应加强预防,每3-6个月到专科门诊进行耳道检查。医生可能建议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耵聍,便于后续清理。
预防耵聍栓塞需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洗澡时避免污水入耳。不要自行掏挖耳道,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及时就医。饮食上适当补充维生素A、锌等营养素,有助于维持外耳道皮肤健康。游泳爱好者可使用专用耳塞防护,定期到耳鼻喉科进行专业耳道护理。若已形成栓塞,切勿强行取出,应到医院由医生使用耵聍钩、吸引器等专业器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