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固定时通常先固定近心端靠近躯干的一端,再固定远心端远离躯干的一端。固定顺序主要基于解剖稳定性、减少二次损伤、便于操作、减轻疼痛、避免移位等原则。
1、近心端优先:
近心端骨骼通常更粗大且肌肉附着点多,稳定性较强。先固定该端可建立牢固支点,防止骨折断端在操作过程中滑动。例如股骨骨折时,优先固定靠近骨盆的近端,再处理膝关节远端。
2、减少二次损伤:
从稳定端开始固定能降低骨折端异常活动的风险。若先固定远端可能导致近端断端旋转或错位,加重周围血管神经损伤。胫腓骨骨折时,近端腓骨头邻近腓总神经,操作不当易引发神经压迫。
3、操作便利性:
近心端靠近躯干,操作空间相对受限。优先完成该处固定后,远端操作更灵活。前臂骨折时,先固定肘关节附近的近端,再处理腕部远端可避免反复调整夹板角度。
4、疼痛控制:
近心端固定后能迅速减轻骨折断端摩擦痛。临床观察显示,肱骨干骨折患者近端固定后疼痛评分可降低30%-40%,为后续处理创造更好条件。
5、防移位设计:
近端固定后形成轴向牵引力,抵消肌肉收缩导致的短缩移位。踝关节骨折采用石膏固定时,先固定小腿近端能有效维持骨折对位,避免足部重力造成的远端下垂。
骨折固定后需保持患肢抬高,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早期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如手指屈伸或足趾跖屈,预防关节僵硬。饮食注意补充蛋白质和钙质,适量增加牛奶、鱼肉、豆制品摄入。固定期间定期复查影像学,观察骨折对位情况及固定器具是否松动。出现固定处皮肤发红、剧烈疼痛或感觉异常时需及时就医。
密固达一般是指唑来膦酸注射液,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效果较好,但可能出现发热、肌肉疼痛等副作用。唑来膦酸注射液属于双膦酸盐类药物,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缓骨量流失,适用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男性骨质疏松及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流感样症状、低钙血症、肾功能损害等,用药后需监测血钙及肾功能。
唑来膦酸注射液通过静脉输注给药,每年仅需一次,用药便利性较高。临床研究显示其可降低椎体骨折风险,提升骨密度,尤其对髋部骨折的预防效果显著。治疗期间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通常发生在用药后3天内,可自行缓解。部分患者会出现关节痛、头痛或胃肠道不适,症状多呈轻度至中度。用药前需评估肾功能,肌酐清除率低于35毫升每分钟的患者禁用。静脉输注后应补充足量钙剂和维生素D,避免低钙血症发生。
严重不良反应包括颌骨坏死和股骨非典型骨折,但发生率较低。颌骨坏死多见于长期用药或合并口腔感染的患者,用药前建议进行牙科检查。非典型骨折可能与长期抑制骨转换有关,需警惕大腿或腹股沟疼痛等前驱症状。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或支气管痉挛,有过敏史者慎用。用药期间出现持续骨痛、耳鸣或皮肤溃烂应及时就医。老年患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避免与其他肾毒性药物联用。
骨质疏松患者除药物治疗外,需保证每日钙摄入量800-1200毫克,维生素D补充400-800国际单位。建议进行负重运动如步行、太极拳,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评估治疗效果。出现严重副作用或骨折时应及时复诊,由医生调整治疗方案。长期用药者每2-3年评估一次继续用药的必要性,避免过度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