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固定时通常先固定近心端靠近躯干的一端,再固定远心端远离躯干的一端。固定顺序主要基于解剖稳定性、减少二次损伤、便于操作、减轻疼痛、避免移位等原则。
1、近心端优先:
近心端骨骼通常更粗大且肌肉附着点多,稳定性较强。先固定该端可建立牢固支点,防止骨折断端在操作过程中滑动。例如股骨骨折时,优先固定靠近骨盆的近端,再处理膝关节远端。
2、减少二次损伤:
从稳定端开始固定能降低骨折端异常活动的风险。若先固定远端可能导致近端断端旋转或错位,加重周围血管神经损伤。胫腓骨骨折时,近端腓骨头邻近腓总神经,操作不当易引发神经压迫。
3、操作便利性:
近心端靠近躯干,操作空间相对受限。优先完成该处固定后,远端操作更灵活。前臂骨折时,先固定肘关节附近的近端,再处理腕部远端可避免反复调整夹板角度。
4、疼痛控制:
近心端固定后能迅速减轻骨折断端摩擦痛。临床观察显示,肱骨干骨折患者近端固定后疼痛评分可降低30%-40%,为后续处理创造更好条件。
5、防移位设计:
近端固定后形成轴向牵引力,抵消肌肉收缩导致的短缩移位。踝关节骨折采用石膏固定时,先固定小腿近端能有效维持骨折对位,避免足部重力造成的远端下垂。
骨折固定后需保持患肢抬高,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早期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如手指屈伸或足趾跖屈,预防关节僵硬。饮食注意补充蛋白质和钙质,适量增加牛奶、鱼肉、豆制品摄入。固定期间定期复查影像学,观察骨折对位情况及固定器具是否松动。出现固定处皮肤发红、剧烈疼痛或感觉异常时需及时就医。
活动义齿和固定义齿的主要区别在于安装方式、使用体验及适用人群不同。
活动义齿可自行摘戴,依靠卡环或基托固定在邻牙或黏膜上,适合多颗牙缺失或牙槽骨条件较差者。其优势在于便于清洁维护、价格较低、对邻牙损伤小,但存在咀嚼效率较低、异物感明显、需定期调整等缺点。固定义齿通过粘接剂固定在预备后的基牙上,不可自行取下,适用于少数牙缺失且邻牙健康者。其优势包括稳定性强、咀嚼功能接近天然牙、舒适度高,但需磨除部分健康牙体、费用较高且对基牙条件要求严格。
日常需根据口腔状况、经济预算及功能需求选择,并定期复查维护义齿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