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血栓塞和肺动脉栓塞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述,均指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的病理状态。肺动脉栓塞主要由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引起,典型症状包括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及咯血,严重时可导致休克或猝死。
1、病因机制肺动脉栓塞多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久坐不动、创伤手术或凝血功能异常均可诱发血栓脱落。血栓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后,可能引发局部缺血甚至肺梗死。妊娠、恶性肿瘤及长期服用避孕药也会显著增加发病风险。
2、临床表现轻度栓塞可能仅表现为活动后气促,典型三联征为胸膜性胸痛、咯血和呼吸困难。大面积栓塞会出现血压骤降、意识模糊等休克表现,部分患者可见颈静脉怒张和右心衰竭体征。约半数患者合并下肢肿胀压痛等深静脉血栓症状。
3、诊断方法D-二聚体检测可作为筛查手段,CT肺动脉造影是确诊金标准。心电图可见S1Q3T3特征性改变,超声心动图能评估右心功能。对于造影剂禁忌患者,可选择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
4、急性期治疗高危患者需立即静脉注射肝素钠注射液抗凝,必要时行阿替普酶注射液溶栓治疗。中低危患者可口服利伐沙班片或华法林钠片。对于出血风险高或复发患者,可考虑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
5、长期管理抗凝治疗需维持3-6个月,恶性肿瘤患者需延长疗程。定期监测凝血功能,使用华法林钠片时需保持INR在2-3之间。建议穿医用弹力袜预防深静脉血栓复发,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航空旅行时每2小时活动下肢。
确诊肺动脉栓塞后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抗凝药物剂量。日常注意观察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出血倾向,突发胸痛加重或咯血量增多需立即就医。康复期可进行步行、游泳等低强度运动,但应避免剧烈对抗性运动。保持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有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
肺栓塞引起的胸痛可能与肺动脉阻塞、心肌缺血、胸膜刺激、炎症反应、神经反射等因素有关。肺栓塞通常由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导致,表现为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
1、肺动脉阻塞血栓阻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时,血管内压力急剧升高,刺激血管壁机械感受器引发锐痛。疼痛多位于胸骨后,随呼吸加重,可能伴随低氧血症。需通过肺动脉CT确诊,常用抗凝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
2、心肌缺血大面积肺栓塞导致右心室负荷骤增,冠状动脉灌注不足引发心绞痛样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肩背部,伴有冷汗、血压下降。心电图可见SⅠQⅢTⅢ改变,治疗需溶栓如注射用阿替普酶联合血管活性药物。
3、胸膜刺激肺梗死累及胸膜时产生纤维素性炎症,呼吸时脏层与壁层胸膜摩擦引发刀割样疼痛。疼痛定位明确,听诊可闻胸膜摩擦音。需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疼痛,同时进行抗凝治疗。
4、炎症反应血栓释放炎症介质刺激肺组织C纤维,产生持续性钝痛。可能伴随发热、白细胞升高,需与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胶囊联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控制感染。
5、神经反射肺动脉压力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发牵涉痛,疼痛范围弥散且难以定位。可通过吸氧、镇静如地西泮片缓解症状,根本治疗仍需解除血管梗阻。
肺栓塞患者急性期需绝对卧床,避免剧烈咳嗽或体位变动导致血栓再脱落。恢复期建议穿医用弹力袜预防深静脉血栓,饮食以低脂高纤维为主,限制钠盐摄入。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遵医嘱调整抗凝药物剂量,出现新发胸痛或咯血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