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容易发生骨折主要与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平衡能力下降、慢性疾病、药物副作用等因素有关。骨质疏松导致骨密度降低,轻微外力即可引发骨折;肌肉萎缩和平衡能力下降增加跌倒风险;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加速骨质流失;部分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可能影响骨代谢。
1. 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老年人骨折的首要原因,表现为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雌激素水平下降、钙质吸收能力减弱、维生素D合成不足等因素共同导致骨强度降低。髋部、脊柱和腕部等部位易发生脆性骨折,轻微跌倒甚至咳嗽都可能引发。日常需保证钙和维生素D摄入,遵医嘱使用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等抗骨质疏松药物,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
2. 肌肉萎缩年龄增长导致肌纤维数量和体积减少,下肢肌肉力量减弱会影响步态稳定性。肌肉萎缩使骨骼失去保护性支撑,跌倒时无法通过肌肉收缩缓冲冲击力。定期进行抗阻训练如深蹲、弹力带练习有助于延缓肌肉衰减,蛋白质摄入量应达到每公斤体重1-1.2克,必要时在康复师指导下使用振动训练仪改善肌力。
3. 平衡障碍前庭功能退化、视力下降和神经系统病变会损害平衡能力。约三分之一的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至少跌倒一次,其中10%导致严重骨折。表现为行走时步基增宽、转身困难,常伴有头晕或体位性低血压。建议进行太极拳、平衡垫训练等锻炼,居家环境应移除地毯等障碍物,浴室安装防滑垫和扶手。
4. 慢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病等代谢性疾病会干扰骨代谢。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积累,损害骨胶原质量;甲状旁腺激素异常引起钙磷代谢紊乱。这类患者骨折风险比健康老年人高2-3倍,需定期监测骨密度,控制原发病的同时补充活性维生素D制剂如骨化三醇胶丸。
5. 药物影响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抗凝药、抗抑郁药等可能增加骨折风险。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每日剂量超过7.5毫克泼尼松时,3-6个月即可出现明显骨量下降。服用这类药物期间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必要时预防性使用碳酸钙D3片或特立帕肽注射液保护骨骼。
老年人预防骨折需采取综合措施,每日保证300毫升牛奶或等量乳制品摄入,适量晒太阳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选择防滑鞋具,避免在湿滑或昏暗环境中单独活动。存在步态异常时可使用拐杖或助行器,定期进行骨密度和跌倒风险评估。若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或身高缩短超过3厘米,应及时就医排查椎体骨折。家庭成员需协助排查居家安全隐患,在浴室、楼梯等高风险区域加装防护设施。
肝硬化病人容易发生凝血障碍。肝硬化可能导致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下降,同时脾功能亢进会破坏血小板,这些因素共同增加了凝血障碍的风险。
肝硬化时肝脏结构发生改变,正常肝细胞被纤维组织替代,影响了凝血因子的合成。肝脏是凝血因子II、VII、IX、X等的主要合成场所,当肝功能受损时,这些因子的水平会明显降低。同时肝硬化常伴随门静脉高压,导致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加速了血小板的破坏和清除,使血小板数量减少。这两种机制共同作用,使肝硬化患者容易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瘀斑等出血表现,严重时可能发生消化道大出血。
部分肝硬化患者可能合并维生素K缺乏,进一步加重凝血功能障碍。维生素K是凝血因子II、VII、IX、X活化所必需的辅因子,肝硬化患者由于胆汁分泌减少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长期饮酒导致的肝硬化患者还可能存在营养不良,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这些因素叠加会使凝血功能异常更加明显,需要定期监测凝血指标。
肝硬化患者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可能造成外伤的活动,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出血风险。饮食上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K摄入,如适量食用深绿色蔬菜。出现不明原因出血或瘀斑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给予维生素K补充或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定期检查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对预防严重出血并发症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