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老年性髋部骨折需从增强骨密度、改善平衡能力、调整居家环境等多方面综合干预。主要措施包括补充钙和维生素D、规律进行抗阻力训练、使用防滑设施、定期视力检查、避免服用增加跌倒风险的药物。
1、补充钙和维生素D钙是维持骨骼强度的基础物质,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老年人每日钙摄入量建议达到1000-1200毫克,可通过牛奶、豆腐、深绿色蔬菜等食物获取。维生素D可通过日晒或强化食品补充,血液中25羟维生素D水平宜维持在30ng/ml以上。存在吸收障碍者可遵医嘱使用碳酸钙D3片、骨化三醇胶丸等制剂。
2、抗阻力训练每周进行3次负重运动能刺激骨形成,推荐靠墙静蹲、弹力带训练、踏步练习等低冲击运动。太极拳可同步改善肌力和平衡,降低跌倒风险。运动强度以不引起关节疼痛为宜,骨质疏松严重者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水中运动。
3、居家防滑改造浴室铺设防滑垫,坐便器旁安装扶手,保持地面干燥无杂物。夜间使用床边夜灯,避免地毯边缘卷曲。楼梯需双侧安装稳固扶手,台阶边缘粘贴防滑条。冬季及时清理门前积雪结冰,外出穿防滑鞋具。
4、视力矫正未矫正的屈光不正会显著增加跌倒概率。老年人应每年检查视力,及时更换合适度数的老花镜。白内障患者待晶体混浊影响生活时,可考虑超声乳化手术。青光眼患者需规律使用降眼压滴眼液控制病情。
5、药物风险评估镇静安眠药、降压药、抗胆碱能药物可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或嗜睡。服用这类药物后起床需遵循"三个30秒"原则,即醒后卧床30秒、坐起30秒、站立30秒后再行走。多重用药者建议每半年进行用药方案优化。
除上述措施外,建议老年人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骨质疏松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抗骨吸收药物。保持适度日晒,每日晒太阳15-30分钟有助于维生素D合成。饮食注意蛋白质摄入,每公斤体重每日需补充1-1.2克优质蛋白。社区可组织防跌倒知识讲座,家庭成员应协助排查居家安全隐患,共同构建防跌倒支持网络。
老年性白内障手术后可能出现后发性白内障、黄斑水肿、眼内炎、角膜水肿、青光眼等后遗症。手术方式主要有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等,术后需定期复查并遵医嘱用药。
1、后发性白内障后发性白内障是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所致,表现为视力再次下降。可能与术后炎症反应、上皮细胞增生等因素有关。可通过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等抗炎药物。
2、黄斑水肿黄斑水肿多发生在术后4-12周,与手术创伤导致血-视网膜屏障破坏有关。患者可出现视物变形、中心视力下降。治疗需使用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等糖皮质激素,严重者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
3、眼内炎眼内炎属于严重并发症,多由术中感染引起。表现为眼痛、视力骤降、结膜充血。需紧急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万古霉素等广谱抗生素治疗。
4、角膜水肿角膜水肿常见于术后早期,与超声能量使用过度或内皮细胞损伤相关。症状包括畏光、流泪、视物模糊。可选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促进修复,严重者需角膜移植。
5、青光眼术后青光眼可能与黏弹剂残留、炎症反应或激素使用有关。表现为眼压升高、头痛眼胀。治疗需停用激素类药物,使用布林佐胺滴眼液等降眼压药物,必要时行小梁切除术。
老年性白内障术后需避免揉眼、剧烈运动,保持眼部清洁。饮食宜补充维生素A、叶黄素等营养素,如胡萝卜、蓝莓等深色蔬果。术后1个月内禁止游泳,外出佩戴防护眼镜。出现眼红、眼痛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复查,术后3个月需完成视力、眼压、眼底等全面检查。人工晶状体植入者需避免核磁共振检查,特殊情况下需提前告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