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通常会出现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和骨擦音或骨擦感等反应。骨折可能由外伤、骨质疏松、肿瘤等因素引起,需根据具体类型采取固定、手术等方式治疗。
1、疼痛骨折后局部会出现剧烈疼痛,尤其在活动或触碰时加重。疼痛源于骨膜撕裂和周围软组织损伤,可能伴随神经压迫。轻度骨折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缓解疼痛,严重者需用曲马多等强效镇痛药。疼痛持续加重可能提示血管神经损伤,需紧急处理。
2、肿胀骨折部位通常在伤后数小时内出现明显肿胀,局部皮肤发红发热。肿胀由骨折端出血和炎症反应导致,严重时可形成张力性水泡。早期冰敷可减轻肿胀,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若肿胀伴随远端苍白或麻木,需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
3、畸形完全性骨折会导致肢体成角、缩短或旋转畸形,肉眼可见异常轮廓。常见于长骨骨折如股骨、胫骨,可能伴有关节脱位。禁止自行复位,需用夹板临时固定后就医。开放性骨折可见骨折端刺破皮肤,需立即用无菌敷料覆盖。
4、功能障碍骨折肢体会出现活动受限,如下肢骨折无法负重,上肢骨折难以抓握。关节内骨折可能伴随关节僵硬,脊柱骨折可导致截瘫。康复期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性功能锻炼,过早活动可能造成二次损伤。
5、骨擦音或骨擦感移动骨折肢体时可能听到骨擦音或触及骨擦感,这是骨折端相互摩擦的特异性表现。检查时可能加重损伤,应由专业医师操作。疑似骨折时应立即制动,避免不必要的肢体移动。
骨折后需保持患肢制动,用硬板或夹板临时固定避免移位。饮食应增加钙质和优质蛋白摄入,如牛奶、鱼肉等促进愈合。康复期遵医嘱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痂形成情况,避免过早负重导致内固定失效。老年患者需预防坠积性肺炎和压疮等卧床并发症。
尾骨骨折通常不会遗留严重后遗症,但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慢性疼痛或排便不适。尾骨骨折多由跌倒撞击、分娩或运动损伤引起,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坐立困难及压痛。
多数尾骨骨折患者经保守治疗可完全恢复。急性期需避免久坐,使用环形坐垫分散压力,疼痛明显时可短期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镇痛药物。康复期间建议进行温水坐浴促进血液循环,2-3周后逐步恢复轻度活动。约80%患者3个月内症状消失,日常活动不受限。
约5%-10%患者可能发展为尾骨痛综合征,表现为长期坐位疼痛或性交不适。这与骨折愈合畸形、周围神经卡压或创伤性关节炎有关。顽固性疼痛需考虑局部封闭治疗,极少数需行尾骨切除术。产后女性更易出现愈合延迟,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及盆底肌牵拉有关。
尾骨骨折后应保持高纤维饮食预防便秘,避免骑行、划船等压迫尾骨的运动至少6周。康复期可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稳定性,睡眠时采用侧卧位减轻压力。若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或伴随下肢麻木,需排查骶神经受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