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玲
主任医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
怀孕后心肌缺血可能对母婴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需及时就医。心肌缺血在孕期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共同引起,需通过日常护理和医疗干预进行管理。
1、心脏负担增加:孕期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建议避免过度劳累,保持适当休息,监测心率变化,必要时咨询
2、激素水平变化:孕期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影响心血管功能,诱发心肌缺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和紧张,适当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或冥想。
3、营养不良:孕期营养摄入不足可能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均衡饮食,增加富含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如瘦肉、鸡蛋和绿叶蔬菜。
4、妊娠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可能引发心肌缺血。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如拉贝洛尔片,剂量为100mg,每日两次。
5、贫血:孕期贫血可能加重心肌缺血症状。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片,剂量为300mg,每日一次,同时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促进铁吸收。
怀孕期间心肌缺血的管理需结合饮食、运动和护理。饮食上,建议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鱼类、豆类和坚果。运动方面,选择低强度活动,如散步或孕妇瑜伽,避免剧烈运动。护理上,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定期进行产检,密切关注心脏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