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小骨头骨折是否严重需根据骨折类型和损伤程度判断,多数情况下属于轻度至中度损伤,但若合并神经血管损伤或关节面严重塌陷则可能较严重。
桡骨小骨头骨折通常由跌倒时手掌撑地或直接撞击导致,表现为肘关节外侧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无移位或轻微移位的稳定性骨折可通过石膏固定4-6周愈合,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复位情况。若骨折线累及关节面但移位小于2毫米,可在手法复位后采用铰链式支具进行早期功能锻炼,避免关节僵硬。合并桡神经深支损伤时可能出现手腕背伸无力,需肌电图评估神经功能,必要时行神经松解术。
严重粉碎性骨折或关节面塌陷超过3毫米时,需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以恢复关节面平整性,常用微型钢板或空心螺钉固定。术后早期需避免负重活动,6周后逐步开始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若复位困难,可考虑桡骨头置换术降低创伤性关节炎风险。延迟治疗可能导致肘关节不稳定、异位骨化或慢性疼痛等并发症。
康复期应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可进行冷敷缓解肿胀,遵医嘱服用塞来昔布胶囊或洛索洛芬钠片控制炎症。饮食注意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每日摄入300毫升牛奶或等效乳制品,定期复查评估骨折愈合进度。若出现手指麻木或关节活动度持续受限需及时复诊。
桡骨中段骨折可通过手法复位外固定、石膏固定、支具固定、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桡骨中段骨折通常由直接暴力、间接暴力、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运动损伤等原因引起。
1、手法复位外固定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的稳定性骨折。医生通过手法牵引使骨折端对合,随后采用夹板或石膏托固定。复位后需定期复查X线片确认对位情况。固定期间应避免患肢负重,防止移位。
2、石膏固定适用于儿童青枝骨折或成人简单骨折。采用前臂U型石膏或长臂管型石膏固定4-6周。固定时需保持腕关节中立位,肘关节屈曲90度。石膏干燥前避免受压变形,固定期间注意观察末梢血运。
3、支具固定适用于稳定性骨折后期康复阶段。可选用可调节式前臂支具,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支具需每日佩戴16-20小时,配合渐进性功能锻炼。使用支具期间应定期评估骨折愈合进度。
4、药物治疗可遵医嘱使用骨肽注射液促进骨痂形成,或口服接骨七厘片活血化瘀。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洛索洛芬钠片,肿胀严重者可静脉注射甘露醇注射液。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5、手术治疗适用于严重移位或不稳定性骨折。常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或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术后需配合抗感染治疗,定期复查评估骨愈合情况。术后6-8周开始渐进性负重训练。
桡骨中段骨折恢复期间应保持高钙饮食,适量摄入牛奶、豆制品等富含钙质食物。避免吸烟饮酒以免影响骨愈合。固定期间每日进行手指屈伸活动防止关节僵硬,拆除固定后逐步进行腕关节旋转训练。若出现固定松动、剧烈疼痛或皮肤发绀需及时复诊。康复后期可咨询专业康复师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通常3-6个月可恢复日常活动能力。